人们每天碎片化阅读了那么多内容,往往就是在找安慰剂,能打动我们的就是共情感。有人说,成年女性的人生三大焦虑:我的老公不爱我,我和婆婆搞不好关系,我的孩子不听话。爱情、婆媳和亲子——往往在这三点上产生了巨大的焦虑感,所以很多打动女性的内容也是这一类的,这就是人性的根本和社会的现实。这是最里层的动机——接下来就是在这三点中,深化到具体的场景里面去,做具体场景的营销。
例如大龄剩女恨嫁的焦虑——相亲心意对象想成功但是可脸上有痘痘——约会前痘痘急救的方法——最后才是产品功效本身。所以每一篇内容都必须针对女生社会化属性,结合她们的情感诉求做对应的场景营销内容。
有了好的内容,再结合专业,再对自己的传播形象给予个性化的人设,往往这样的品牌形象和认知就会更加丰满一点。而不是靠流量IP和一众千奇百怪的KOL狂轰乱炸。
很多人看了HFP的海量PGC和UGC,觉得零广告投入,把钱砸在内容上有效,于是都这么做;很多人看了韩束拼命找明星小鲜肉,依附粉丝效应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店铺访客数,于是也这么做;很多人看了WNN找医生专家背书,宣传研发专利,增加品牌信赖感和权威性,也是也尝试走这条路……内容、流量、专业都是化妆品营销中离不开的话题,但现在似乎每一条赛道上都已经有了领跑者,并且每一条赛道都拥挤不堪,同时还有新的参赛选手不断涌入。怎么办?
一年花几个亿请明星或做内容?大部分企业没这钱;和线下医院联合背书再开发专利技术?门槛太高,没有这样基因就别做这样的事;还是再搞个app做新零售忽悠一笔投资?不是刚需的应用别做,那只是自嗨。
最好的办法依然是根据产品的特色,选择能够解决的主要功效,选择对应的场景做内容营销,不需要海量,但是很精;不需要巨大的流量,但是浓度够高;不需要专利技术,但是有专业态度。不需要嫁接第三方平台,但有自己的个性做自媒体;不需要上百万的粉丝,但有几万高粘度的忠粉;不需要几十亿的销售额,但有高盈利的能力。
小而美,小众感——是趋势。
当代人消费时代的风向标早就已经迁移了,从父母辈的“沃尔玛时代”——以去超市购买品牌商品为荣,到7080后的“LV时代”——以购买高档次消费升级商品为荣,再到现在“设计师时代”——以购买具备个性的、小众感的商品为荣。
要你做流量,要你做规模。不是不对,而是必须要了解行业的本质和趋势,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要做成大流量的购物中心,做成一家一家欧洲的街边小店也不错,有特色,有稳定的客户,能够几十年甚至更久的生存下去,盈利能力也不错。
另外,上述的品牌和玩法都是电商渠道的,几乎80%,甚至100%的销售都在线上的。化妆品行业的销售渠道多种多样,业务形态也很多,针对不同渠道特点进行内容营销也是重中之重。